年度好文章

2023年度成果集锦


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是我国金融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提出的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为新时代新征程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加快建设金融强国,要坚持走好中国特色金融之路,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有效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更好发挥资本市场枢纽功能,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围绕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和当前金融改革工作难点问题,本刊汇集2023年过刊文章精粹,为您带来《投资研究》2023年度成果集锦,以飨读者。


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


科技竞争背景下加速科技企业上市的科技金融构型研究——基于中关村科技上市企业的csQCA分析

文章作者:徐景泉,潘文卿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清华大学经管学院

刊发期次:2023年第7

摘要:在美国政府愈发“围堵”中国科技企业的背景下,金融如何助力科技企业进一步向前发展,已成为中国未来中长期的重大发展战略问题。中关村科技金融在支持科技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发挥了独特且重要作用。本文围绕“中关村科技金融为什么行”这一关键问题,基于分析科技金融促进科技企业发展的理论机理,初步提炼出中关村科技金融体系的构型。进一步,使用csQCA方法对25家中关村科技企业上市速度开展对比分析,得出中关村科技金融促进科技企业上市的关键路径及必要条件。研究结果显示中关村科技金融构型的两种关键组态——政策驱动型组态与资本驱动型组态——能够显著加速科技企业上市。本文研究结论对地方培育上市科技企业及相关创新生态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


上市公司ESG表现如何影响商业信用?

文章作者:余苏闽,王 凯,高 皓

作者单位:西南财经大学中国西部经济研究院,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中国ESG研究院,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

刊发期次:2023年第3

摘要:本文以2010-2020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了企业ESG表现对商业信用的影响。研究发现:企业ESG表现与商业信用显著负相关;企业良好的ESG表现会因开展ESG实践产生的代理问题而降低供应商及客户的商业信用供给意愿,进而减少企业获取的商业信用;外部监督在企业ESG表现与商业信用的关系中起到了负向的调节作用;国有企业和高污染企业获取的商业信用受企业ESG表现的负向影响更强。


环境规制与企业绿色创新研究——基于上市企业排污收费的证据

文章作者:程剑飞,夏 兵

作者单位:中国社科院大学,北京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刊发期次:2023年第8

摘要:企业绿色创新是实现高质量发展和双碳目标的重要微观机制。近年来,我国逐步加大环境规制力度,其会对企业的绿色创新产生何种影响?文章基于中国上市企业排污费数据,以2011-2019年为样本,实证分析了环境规制对企业绿色创新的影响。研究发现:排污收费和企业绿色创新存在显著的正向关系。中介机制检验显示企业的研发投入发挥了重要的中介作用。进一步研究发现:促进作用在国有企业、重污染行业、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较高以及存在两权分离的企业分样本中更为显著。


绿色信贷、省际银行效率与全要素碳排放绩效

文章作者:罗春婵,窦 蕊,王莉萍

作者单位:辽宁大学金融与贸易学院

刊发期次:2023年第9

摘要:本文选取2008年至2019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利用包含非预期产出的Super-EBM模型测度全要素碳排放绩效,提出“拆解法”下的省际银行效率,实证分析绿色信贷、省际银行效率及其交互项对全要素碳排放绩效的影响。结果表明,绿色信贷规模的增加和省际银行效率的提升均对全要素碳排放绩效产生正向影响;绿色信贷与省际银行效率交互项的影响高于其各自单独的影响。因此,应促进绿色信贷与银行效率的协同发展,提高各省的全要素碳排放绩效。


碳排放权交易是否影响股票收益率?——基于高低碳企业的异质性视角

文章作者:胡铭宇,董雪晗,高 峰

作者单位: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刊发期次:2023年第12

摘要:本文基于中国2013-2020年碳排放交易试点地区数据,以高碳和低碳企业为异质性研究视角,采用PSM-DID检验了碳排放交易对企业股票收益率的影响。研究发现:碳排放权交易显著提高了低碳企业的股票收益率,该作用可由现金流效应解释,且在高新技术类、高行业集中度的企业中效果更加显著;对高碳企业的股票收益率则无明显影响。在调节机制方面,碳市场活跃度能够促进碳交易机制对股票收益的正向影响,而碳价对两类企业均未能发挥激励作用。


数字普惠金融对共同富裕的影响研究——来自地级市的经验证据

文章作者:明 雷,马寅虎,张鑫然,刘 哲

作者单位:湖南大学金融与统计学院,中国人民银行河南省分行,中国建设银行深圳市分行

刊发期次:2023年第10

摘要:本文利用20132020年我国269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从共同富裕具体内涵出发,将其分解为富裕度和共享度进行测算。然后使用计量模型实证检验了数字普惠金融对共同富裕的影响和传导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能够显著促进各市共同富裕水平的提高,且创业活跃度在其中发挥着中介作用。进一步研究发现,共享度和富裕度本身存在相互促进作用。数字普惠金融对共同富裕的作用受城市特质的影响,具有明显的马太效应。因此,建议加强数字普惠金融建设,采取多种措施鼓励创新创业,“因地施策”制定差异化发展战略和注重提升居民素养。


数字普惠金融如何促进乡村振兴——以数字普惠金融的农村减贫效应为中介

文章作者:韩广召,吴国强

作者单位:中共天津市委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淮南师范学院

刊发期次:2023年第12

摘要:随着经济快速增长,城乡收入差异逐步增加,为有效促进乡村振兴,研究以数字普惠金融为切入,探讨农村减贫效应在数字普惠金融对乡村振兴的影响中起到何种作用。本文基于2019年中国贫困县目录选择了15个贫困县600名被试进行问卷研究,获得483份有效问卷,通过信效度检验证实量表具备较好信效度,通过Amos26.0软件构建路径模型。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显著正向影响收入增长;数字普惠金融显著正向影响收入多样性;数字普惠金融显著正向影响乡村振兴;收入增长正向影响乡村振兴;收入多样性正向影响乡村振兴,同时收入增长以及收入多样性均能在数字普惠金融对乡,村振兴的影响中起到部分中介效应。


数字金融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基于新发展理念视角

文章作者:李 骏,谢晗进

作者单位: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华东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刊发期次:2023年第1

摘要:近些年来,高速发展的数字金融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各方面都产生了不小影响,数字金融能否助力我国高质量发展?本文在深刻理解经济高质量发展内涵的基础上,基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构建了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标,然后借助2011-2017年全国280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并结合地级市层面的数字金融发展指数,探究数字金融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金融的发展可以显著促进高质量发展。从数字金融的结构上看,数字金融的覆盖广度和使用深度对高质量发展产生了显著的促进效应,但数字化程度的效应不显著;从区域上看,数字金融对各地区高质量发展的促进效应为东北最强、中部其次、东部最弱,但对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影响不显著;从高质量发展的各个层面上看,数字金融对经济增长、“创新”、“开放”有显著促进作用,对“共享”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对“协调”和“绿色”的影响不显著。本文的研究为我国在数字经济时代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益参考。


数字金融、融资约束与民营企业全要素生产率

文章作者:郑攀攀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刊发期次:2023年第4

摘要:文章基于融资约束理论视角,采用A股非金融民营上市公司2011-2020年数据,运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数字金融的发展能促进民营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水平的提升,融资约束在其中起着显著中介作用;地区金融发展和货币政策冲击对数字金融的融资约束缓解效应具有显著的调节作用;数字金融对成长期、第三产业和东部地区民营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正向影响尤为显著。本文结论对优化我国数字金融的发展,助力民营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具有重要启示。


基于生态视角的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评价

文章作者:彭 钢

作者单位:中国建设银行研修中心(研究院)

刊发期次:2023年第11

摘要:本文站在商业银行的立场,从数字生态视角对银行数字化转型评价思路进行了设计,并针对四家大型银行给出了一个可供参考的评价结果。虽然该评价体系仍有不足之处,但与已有的评价方法相比,本文考虑了数字生态体系中银行自身转型期望达到的结果以及对银行的关联主体产生的积极效益,即银行数字化的溢出效应。评价体系整体分成了内部和外部两个维度:内部指标考虑了技术、业务、管理、链接、风险五个层次,外部指标不仅考虑了经济效益还考虑了社会效益。本文认为,数字化转型评价需要进一步与实践相结合,通过科学评价引导数字化效益全面释放,从而推动我国银行业的数字化纵深发展。


更好发挥资本市场枢纽功能


外部资本市场与内部资本市场:替代还是互补——基于陆港通效应的实证检验

文章作者:武晓芬,唐媚媚,陆旭冉

作者单位:云南大学工商管理和旅游管理学院

刊发期次:2023年第1

摘要:本文采用多期DID模型探究外部资本市场开放与企业内部资本市场构建的关系。研究发现:陆港通实施后,外部资本市场会替代企业内部资本市场,两者的作用路径主要源于融资约束的缓解和公司治理效率的提高,且这种作用效果在股票流动性低和分析师跟踪人数高的样本中更显著;进一步研究发现,外部资本市场开放对内部资本市场构建的替代效应最终可以带来公司价值的提升,也主要体现于低股票流动性和高分析师跟踪人数的公司中。上述研究结论对于理解陆港通效应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经济政策不确定性、投资信心与企业估值水平

文章作者:李 博,王 霄,朱宇昕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经济学院,中国建设银行住房金融与个人信贷部

刊发期次:2023年第3

摘要:本文利用2009年至2020年上市公司季度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企业估值水平的影响。研究表明,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上市企业的市盈率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主要源自其导致的市场投资信心下降,表现在股票价格的下跌而非企业盈利水平的下滑。进一步分析发现,国有企业和传统行业企业的估值水平比非国有企业和新兴行业企业受政策不确定性的冲击更小,扩大企业规模和海外业务拓展对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的负面影响具有缓冲作用。



不确定性带来观望+期待空间?——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债券利差的影响

文章作者:类承曜,邓晴元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

刊发期次:2023年第3

摘要:本文将债券利差分解为流动性和信用利差两部分,采用固定效应模型研究发现,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增强反而会降低我国债券利差,增大了流动性利差,但降低了信用利差。不确定环境下,债券投资者一方面更倾向持仓“观望”获得票息收益,使债券流动性变差;另一方面又“有限关注”于公共信息,而忽略微观个体的异质性风险,且出于政策托底的惯性思维,对政策利好报以“期待”,导致债券信用利差减小。该效应在熊市时,以及对国企债券更显著,但背后隐藏的风险会滞后释放。


中国资本市场开放与机构投资者羊群行为

文章作者:黄 哲,朱小能,吕江林

作者单位:上海财经大学浙江学院,上海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江西财经大学金融学院

刊发期次:2023年第8

摘要:利用资本市场联互通交易机制(“沪港通”和“深港通”)这一外生政策事件,考察了中国资本市场开放对机构投资者羊群行为程度的影响。研究发现:中国高水平的资本市场开放通过缓解投资标的股票的机构投资者的信息不对称,显著抑制了标的股票的机构投资者羊群行为。进一步研究发现:境外投资者进入通过提高分析师关注度和分析师预测精确度、提升股价信息含量和改善股票流动性,缓解了信息不对称,抑制了标的股票的机构投资者羊群行为。


专精特新“小巨人”资质认定与科技型企业股价波动风险——来自我国创业板市场的经验证据

文章作者:郑秀田,兰情情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管理学院,杭州师范大学经济学院

刊发期次:2023年第12

摘要:本文研究了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资质认定对科技型企业股价波动风险的影响及媒体关注度和创新绩效在其中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资质认定能够抑制科技型企业股价波动风险。对于处于政商关系越好、市场化程度越高地区的科技型企业,以及国有科技型企业,这种抑制效应更加显著。媒体关注度在资质认定对股价波动风险的影响中存在遮掩效应,而创新绩效在该影响中存在中介效应。


金融高水平开放


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中国OFDI的影响研究

文章作者:杜晓英,刘冰,王晓林

作者单位:太原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刊发期次:2023年第6

摘要:从母国和东道国视角分析经济政策不确定性(EPU)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OFDI)的影响机制,利用2007-2019年跨国面板数据采用系统广义矩估计方法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尽管存在消极影响,但由于企业规避投资风险和政府利好政策,国内(母国)经济不确定性上升促进中国OFDI;东道国经济不确定性上升主要通过失业、利率和OFDI风险途径抑制对该国的OFDI。(2)母国和东道国经济不确定性对我国OFDI影响效应因对外投资动机存在差异。


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OFDI的经济增长效应研究

文章作者:蔡勇志,陈 巍,杨文凤

作者单位:福建省委党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福建省政府驻京办,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

刊发期次:2023年第6

摘要:自2013年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我国在沿线国家的投资不断加大,基于经济增长模型,本文建立模型模拟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OFDI对东道国GDP的影响,采用2004-202059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非平衡面板数以检验OFDI对东道国GDP的影响程度,得出:中国OFDI规模每增长增加1%,东道国的经济规模就会增长约0.012%;在“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之后,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OFDI对东道国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更明显等结论,并针对结论提出针对性的发展建议。


防范化解金融风险


货币政策不确定性与商业银行风险承担——来自中国上市银行的经验证据

文章作者:吴小强

作者单位:中国农业银行总行

刊发期次:2023年第5

摘要:本文采用2006年至202136家中国上市银行季度数据对货币政策不确定性如何影响银行风险承担进行经验研究。结果表明,货币政策不确定性上升对银行风险承担产生抑制作用。机制分析发现,贷款损失准备计提对货币政策不确定性与银行风险承担之间负向关系起中介效应。资本充足率对其起调节效应。异质性分析发现,对非系统重要性银行和城商行而言,其中介效应更显著;对非系统重要性银行、股份制行和农商行而言,其调节效应更显著。因此,要有效防范银行风险,就必须适度加强货币政策稳健性,优化贷款损失准备计提制度和资本监管水平。


政府外部治理与银行风险承担——来自中国上市银行的经验证据

文章作者:李 浩,孙兆东

作者单位: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中国建设银行

刊发期次:2023年第5

摘要:本文采用2009年至2020年我国36家上市银行的季度数据,研究了政府外部治理效应对商业银行风险承担水平的影响作用。研究发现,政府监管能够降低银行风险承担,主要来源于银行权益资本比率提升;政府持股一般会提升银行风险承担,主要来源于银行业绩波动性上升,但如果政府为银行的第一大股东,则会降低银行风险承担;政府公共治理改善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具有正反两方面效应;政府对银行绝对控股可能会削弱监管和公共治理改善对银行风险承担的作用,主要由于银行权益资本比率变化。基于研究结论,本文提出了进一步发挥政府外部治理效能促进银行风险管控的政策建议。


企业金融化视角下实体行业对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溢出效应研究

文章作者:肖 崎,黄泽彬

作者单位:华南理工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广东工业大学信息工程学院

刊发期次:2023年第11

摘要:近年来,我国实体企业金融化趋势明显。企业金融化使得实体经济与金融体系之间的联动性加强,金融投资具有一定的风险及不确定性,由此带来的风险将不只影响到实体企业本身,也会对金融体系产生影响。本文基于2008-2020年我国A股上市非金融企业的微观数据,将其整合成行业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企业金融化如何影响实体行业对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溢出效应。研究发现,企业金融化主要体现在能源、工业、材料、可选消费、电信服务这五大实体行业,企业金融化会加大实体行业对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溢出效应。在异质性检验中,发现企业金融化加剧实体行业对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溢出主要来源于高金融化行业和企业持有的短期金融资产。


发布日期:2024-04-19    浏览: 653